主题: 樟木林乡名胜古迹

  • 叶晓晓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234
  • 回复:6
  • 发表于:2012/4/8 10:32:17
  • 来自:中国 广东 揭阳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揭西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樟木林叶氏宗祠



  樟木林叶氏宗祠,位于樟木圩边的樟木根,座西北,向东南,背靠林木葱郁的"阿婆背儿抱孙"石山,面朝重峦叠嶂的状元山峰,祠前有一四季不枯的池塘,池边还有一条自东向西延伸接桂梧高速公路的贺州至潮江二级公路,此即叶氏82世祖梦蕃公祠,惯称樟木根总祠,

  叶公梦蕃字郁,生于北宋年间,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,微宗、钦宗年间登科探花,曾任山西学政,因进谏宋皇抗击金兵,反被昏君贬为广东南雄府太守,然而其为国家和民族利益,矢志不移,主政期间,尽职尽力,三年政满,业绩显赫,深得百姓称道和爱戴,其出于眷恋地利人和之情,决意定居南雄保昌县,故有南雄始祖,北宋功臣之称。随历史的推移,所传后代瓜瓞绵绵,广布全国各地。

  清乾隆五十三年,叶梦蕃之22世孙振开、振伦和振玉三胞兄偕子侄9人,自广东揭阳(今揭西 )河婆约湖田上坝塘肚寨首迁樟木林,此后,在嘉庆至道光年间,叶氏各房宗支相继从河婆的龙潭、白岗和丰顺县的汤坑寨西迁樟木林,从此开启了叶氏后裔以及其它诸姓客籍人定居樟木林之大业。

  为追思祖德,笃念宗功,经各房宗亲商议择于樟木林樟木根建祠,祖祠于道光五年(1825)七月奠基,历经18年,于道光23年(1843)农历十月初四安龛升座。祖祠占地面积约   平方米,建筑面积  平方米,属青砖木质结构建造,造型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。宗祠至今,已历经180多个春秋,期间虽曾多次修缮,但原型美观朴实,完整无损,墙壁上的图案,壁画栩栩如生。每年冬祭吉日,周边各县(区)的宗亲代表,都汇集于此,共祀祖先,场面热闹非凡。
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  • 叶晓晓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2/4/8 10:34:37
  • 来自:中国 广东 揭阳
  1. 3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
九如溶洞



  昭平县东北部的樟木林乡属石灰岩地区,具有典型的岩溶地形,因而形成了石峰悬崖峭壁,奇异独特;溶洞曲折幽深,千姿百态的地貌,其中该乡九如村的九如洞就是一个古老而奇特的岩洞。
 
  九如洞座落于九如村的狗儿山腰上,昔称狗儿巢。其洞口高约七米,洞内宽敞而夏凉冬暖。令人确有“暖风驱腊月,爽气在炎天”之感。该洞的总长约为四公里,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米。从洞口入约十米,有一盆形大厅,可容五千余人。再往里三百米许,还有一个天然的清水池,池边有一小孔,仅容一人匍匐出入。沿着天然石 梯而下将十米,便是“人骨坪”。据传,清咸丰年间(1851----1866),以贺州李尚斌为首的五百多农民起义军,就是在此岩洞 被 数千清军所包围,义军被 困多日,终因粮草断绝,死者甚众,洞里白骨垒垒故得名。绕过白骨坪再进千余米,据说还能听到巩桥阳洞的舂米声。此洞结构复杂,洞中有洞,共计有十个洞天和洞府,因受年深月久的沉积,洞府形成上高下险,曲折迂回。洞内还有四个不同大小的水潭和一条阴河,河水终年长流不尽。洞有三个出口,其中北端洞口从石山的半壁破石而出成为天然石窗,窗下悬崖峭壁,神奇险绝……


  近年来,随着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,九如村民先后集资数万元,对这个古老的奇洞进行勘探设计和初步开发,一些景点已向游客开放,不久将来,该地即为桂东的旅游胜地,同时亦将成为九如村民的一项新兴产业。 
  
  • 叶晓晓
楼主回复
  • 发表于:2012/4/8 10:35:04
  • 来自:中国 广东 揭阳
  1. 4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
读 书 岩



  距樟木林乡圩街东面约一里处,有一形似马鞍的石 山,山下有一村庄称穿岩。此岩的山腰上有三个不同大小,形状各异的岩洞,而且洞间相互连通,天然成室,若天高云淡之际,从洞口远眺,巍巍的梅岭峰影清晰可见;俯视,秀丽的樟乡风光尽收眼底。此时此刻真令人心旷神怡,此乃樟木林之名胜地读书岩。据传,此岩为一位广东 廪生林廷干先生于前清康熙年间在洞中办学,长达十余年故得名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

  读书岩为石灰石溶洞,攀登者可从穿岩沿曲径而上,先至溶洞的中室,此室砌有石墙,设有石门,石 面平坦,可容数十人。从中室往左绕过天然的石笋和钟乳石的通道,即入左室,左室大于中室,且分为内外两间,据传林先生当年办学就是以此为教室,可从中室往右,穿过一条狭窄的"走廊",拐过中厅便入右室,此室石面光滑,通风幽静,是游客理想的歇息之地。

  读书岩曾为许多历代文人墨客提诗作对之地。清雍正六年(1723),曾就学于读书岩,后中拔贡的林廷干之子林之梧,为缅怀其父在岩洞开设学堂之举,专程从广东回到"母校"读书岩,并请了当地石匠,镌刻下其父的遗诗;光绪十一年(1885),曾在樟木林三圳书屋(即今樟林三圳口)教书的广东梅州叶鹤珊先生两次登临此岩,并手书“小 嫏嬛 ”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镌刻于洞中走廊的石 壁上,并留下其登临时的诗作;在石刻"小嫏嬛"的左上方,还刻有贺邑高延林先生游览时所作的七律诗四首,今岩洞中所刻的诗文,均录于本书的诗联部分。
  
  • 蛇哥头
  • 发表于:2012/4/8 10:43:26
  • 来自:中国 广东 深圳
  1. 6楼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